比如滴滴一直声称自己的抽成在合理范围内,但什么是合理范围呢?是超过司机统计的25%,还是滴滴“官方公布”的18%-20%?
如果真的像平台的屁话一样透明,难道前几天交通部发布的“网约车透明令”政策就没有必要了吗?
对于网约车平台的这些行径,不管是滴滴,还是高德、一喂顺风车,司机都心知肚明。只要平台不要太过分,大家还能相安无事过日子。
但有些平台明显是把司机当猴子了。最近四川的一个网约车司机,完成一单后,仔细算了一下自己的收入和百分比。
我不知道,我很震惊。司机看到自己的收入完全傻眼了。
这一单明细显示,乘客实际支付18.93元,司机却拿来0元!没错,是0元,百分比是100%。
也就是说,司机自己把油费、人工、车损都贴上了,白白跑了一趟平台的票,一分钱都没拿到。这个设置明显不合理,愤怒的司机立即拨通了平台的人工客服电话。
电话那头,客服说是系统出错。最后又改回正常百分比,师傅拿到15元正常劳动收入。
此时我很想问,这是系统错误,还是平台最根本的想法?无限压低司机的利润,扩大平台的抽成比,是滴滴打车、滴答出行、一喂顺风车等平台一致在暗戳戳做的事情。
但从来没有这么明目张胆过。系统会犯这样的错误。是不是说在网约车行业,资本家的野心是无法掩盖的?
回想一下,从网约车诞生的第二年开始,还没有站稳脚跟的资本家们就在谋划设计自动驾驶的布局。在他们的想象中,如果实现自动驾驶或者无人驾驶,平台的用工成本会大大降低,也就是说,每一单的流量都是司机的腰包。
想法很美好,但现实很骨感。首先,并不是所有的平台都有能力填满自驾这个大坑。和滴滴一样厉害,还没完成。其他小平台呢?
虽然到目前为止自动驾驶的研发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,但是还需要雄厚的资本来量产。目前除了几个主流网约车平台,其他都不具备这个实力。
司机“退位”的那一天大概会到来,不过是十年后的事了。
留言 0